文物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
一、什么是文物活化
历史建筑具有历史、社会、建筑及美学的价值。如何在文物保育和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香港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它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的运作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证、公众参与社会影响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活化”,其实意味着要因地制宜地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赋予其自我的造血功能,在合理的利用中获得新的生命。
香港蓝屋建筑群
所谓“活化”即是为历史建筑寻找新的生命、新的用途,强调以创新的方法予以善用,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
二、古建筑活动利用的误区
合理利用或者“活化”,并不等同于拆迁翻新重建。
在许多地方盛行的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或者放弃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大造仿古建筑等行为,都违背了“活化”的本意,是对文物本身的盲目破坏。
合理利用或者“活化”
其次必须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进行缜密的制度设计和接地气的操作性指导,防止监管缺位或者监管越位。
香港的“活化”计划中,政府首先对所有的建筑项目都进行了遴选,划分出不同的级别分批分期地向社会公布,然后主要与非营利性机构合作,同时对建筑“活化”后的功能进行了明确规范,强调其服务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性。而政府资金的申请与拨付都有严格的流程。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的成功经验。
石屋通过“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得以活化
其实古老建筑的“活化”,在世界各国都有探索。以英国为例,为了保护名人故居,在伦敦、利物浦、伯明翰、爱丁堡、曼切斯特等大城市,政府设有专门的名人蓝牌,这些蓝牌上面的英文明确地标写着名人的生卒年月、身份与职业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贡献。英国政府规定,凡是挂了蓝牌的房屋,一律不得拆除或改建。大多数依旧由原来的房主拥有,房主不得随意进行改动,但有责任进行定期维修。这些名人故居附近的建筑环境,也规定都不能随便改动。
英国名人故居指示牌
中国的古村落承载着我们失落的农耕文明和悠悠的乡情,其保护需要的正是类似的“活化”计划。目前统计的2555个传统村落中有11000多处为一般性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6600多处是私人产权的传统民居。它们的绝大部分保护状况比较差,破败不堪岌岌可危。有的古民居已经被许多私人或者机构私下购买,任意改造成为个人的私产。
篁岭古村
大多数的古村落中的古民居既没有足够的财政补助渠道,也没有足够的社会资金进入。如何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采取更多的社会募集方式,使这些村落在保护维修的同时,实现功能的更新与再造,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疑难杂症”。
高平北苏庄古村
合理利用或者“活化”,显然就是比单纯的保护更为复杂的要求。如果说保护和抢救,重在捍卫文物建筑的生存,如同解决我们的基本温饱;而利用,重在使其不再孤芳自赏,融入百姓的生活,发挥其春风化雨的功能,如同我们在解决温饱之后自然萌生的文化需求,而这才是所有的文物建筑实现历久弥新的根本之途。
中国传统古村落
高平北苏庄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这里村民的觉悟真高,为了让更多的世人了解这里,都自觉地加入到宣传自己宣传北苏庄古村落的行列当中,共同为发展出力。
三、 古建筑活化利用案例_美荷楼_旧建筑活化
位于香港九龙深水埗区的“美荷楼”建于1954年,当时是用来安置受石硖尾木屋区大火影响的灾民的。
当年老屋邨的代表
2013年通过“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计划被改建成有129个房间的青年旅舍,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入住。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与之共同建立的还有“美荷楼旧居民网络”和免费开放的“美荷楼生活馆”,可以让香港市民及外地游客聆听老居民的口述历史,了解香港公共屋邨的由来及变迁。
1、古建筑活化利用_YHA美荷楼青年旅舍
香港美荷楼青年旅舍 (YHA Mei Ho House Youth Hostel)是一家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旅社,是贯通新旧的代表,从早期的徙置大厦活化成为如今独具特色的青旅酒店。
有形建筑与无形人文精神——美荷楼
经过4年的时间,留下岁月斑驳痕迹的美荷楼竟摇身一变成了颜色鲜艳的橙色旅舍,更是集住宿、展览、文化交流与历史保育于一身,已然成为了香港深水埗区内的文化新地标。
香港美荷楼青年旅舍
美荷楼青年旅舍汇聚了先进设备、设施与独特文化及传统,将为旅客带来无可比拟的住宿体验。
美荷楼青年旅舍
旅社内设美荷楼生活馆,为旅客展示深水埗区昔日的小区历史,及香港1950至70年代的生活习惯以至早期的公屋面貌。
古建筑活化
同时,美荷楼青年旅舍还设有多个偌大的公共空间、露天用餐区、怀旧冰室,为您带来优雅与趣味享受。
怀古情怀
随着旅社的落成并受到市民热烈欢迎,显示有创意地将历史建筑“活化”并注入新生命的保育方式,是市民大众所喜爱的。
历史建筑“活化”
2、古建筑活化利用_美荷楼生活馆
美荷楼生活馆是第一间由香港YHA青年旅舍协会设立及管理的公屋博物馆,旨在通过对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教育及展览,展示1950年代起香港的社区发展、生活环境变化和人文面貌。
美荷楼生活馆
活化团队在挖掘其历史内涵的同时希望发挥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功能,带领更多人延续那段来自各地的居民共住、邻里互助的历史记忆,同时发挥着遗产教育传播功能。
香港公屋发展历程
美荷楼生活馆对公众免费开放,馆内有浴室、卫生间、杂货店及居住单位的复制场景,以及超过1200件藏品和40多段口述历史,了解“屋邨仔”成长背景。
了解“屋邨仔”成长背景
美荷楼生活馆住宅单元模拟展示,居民运用阁仔、两格床、帆布床的生活小智慧
一物多用的居民生活小智慧
展览以四十多个口述历史个案为基础,辅以居民过去生活所使用的老物件,重现了昔日徙置大厦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点滴。
口述历史与旧物件
而游客们则可以通过这一篇篇居民生活的故事和片段,投入当时那一代人的故事里,去体现并回味着那个年代的内在情怀。
结合现代科技展示的“时光隧道”
因为这样的“化腐朽为神奇”,“美荷楼”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度的“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诚然,建筑实体的修缮与保护很重要,其中有对于建筑历史价值的判断与取舍,但建筑的活化保育远不止于此。
通过对历史建筑的再使用、运营、管理,保育社区、社群联系,是历史建筑得以可持续生存发展,留住记忆,再焕新生的重要一环。
电话:13715142716
传真:0755-33914311
邮箱:407636415@qq.com
地址: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办民治大道325号(东边商务大楼)11层1188房